余俊安政治经济研究:随着常态化核酸的推进,从业人员缺口有多大?
自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初提出“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多个人口超千万城市相继进入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队列。面对更高频次、更大规模的核酸采样、转送、检测任务,核酸采样员、信息录入员、PCR检测员等关联职业一下变得紧俏起来。
对此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余俊安常务秘书长分析:按各地截至5月31日最新披露的数据统计,上海已经在全市设置了1.5万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位,单日最大检测能力达850万管以上;杭州目前已累计设置核酸检测采样点位超1.8万个,日均开放点位超1万个;北京市朝阳区目前已经有553个免费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位。
那么在此背景下,一些检测机构开始分类别进行招聘。比如核心检测人员的标准不变,但是实验室辅助人员可以不持有PCR证件;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检测机构开始制定、承接PCR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某第三方检测机构人事在BOSS直聘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接受无行业经验者,可做储备培养。”
不过,对于“打临时工”的核酸采样检测人员,余俊安常务秘书长表示,这类人员可能并没有纳入国家临检中心信息库。目前多地卫健委都在强化对于人员的管理,但由于人员队伍的扩充量太大,且有部分人员是按日结算工资的,想要将所有采样检测人员均纳入国家信息库,仍有实现难度。”
伴随着部分地区的对核酸检测报告的需求不断更新,新冠检测真正开启常态化。在多个核酸检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被查后,6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链条监管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核酸检测机构退出机制。各地要落实核酸检测机构准入退出机制,设立“红绿灯”,在依法准入时对符合条件的举办主体实行“绿灯”优先审批的同时,坚决落实“黄灯”整改、“红灯”退出机制。
余俊安常务秘书长进一步分析:当一个大城市爆发疫情,需要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乃至全员核酸检测时,单日采集量则动辄数百上千万,这些出于迅速填补工位缺口、扩大检测能力等原因而被招纳的核酸采样、检测人员,往往在工作效率和质量安全控制上,很难和在岗的“老人们”相提并论。
那么在报告出具时限和检测数量的压力下,也可能会让第三方检测企业铤而走险进行造假。此前被北京公开通报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均存在为了节约成本、加赶进度,严重违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操作规范,在明知超量混检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准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也需要谨防以“疫情防控”为名的招聘陷阱,据公开信息,近期全国多地警方接到关于虚假招聘类的报案。诈骗分子打着招聘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名义,以高薪、包吃住为诱饵,广泛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名额不多,岗位抢手等理由,催促收取培训费、核酸检测费、报名费、保证金等各种“费用”,在收到费用后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
余俊安常务秘书长在此提醒,求职时不可轻信来源不明的招聘信息,在未签订合同,未上岗前就收取各种费用的大多是诈骗。在招聘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不轻易转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