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你太贵!”近日,热搜话题“#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引发关注,羽绒主要原材料价格如坐火箭般飙升,直接“击穿”了羽绒服的价格防线。记者实地走访市场发现,千元级羽绒服几乎踪迹难觅,曾经的冬日必需品正悄然变身“轻奢侈品”。


(相关资料图)

“一地鸭毛”身价不输于鸭肉

谁能想到,羽绒服价格“高飞”的背后,是上游原料市场的“一地鸭毛”?

南京一家专业从事羽绒回收的公司负责人施翠英告诉记者,一件成人短款羽绒服,大约需要填充150克“90绒(指的是90%白鸭绒)”。像南京盐水鸭,每只鸭子仅能贡献约30克符合标准的绒子。这意味着,加工一件轻暖的羽绒服至少需要5只鸭子。而1吨品质较好的鸭绒,去年还是17万元左右,今年直接飙到58万元,涨幅超过240%。这羽绒服能不贵嘛。”

施翠英说,最贵的鸭毛主要集中于腹部,又称羽绒、软黄金。 当前一只白条鸭的鸭毛价值与鸭肉同价。很多养鸭户甚至是“为绒而养”。此外,鸭身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宝:火锅必点的鸭肠、卤味明星鸭胗、泡椒搭档鸭掌、零食巨头鸭翅……这些“鸭货全家桶”的总价值加起来,远超一整只白条鸭的售价。养鸭总利润主要来自羽绒和鸭副产品,鸭肉售价则冲抵了养殖成本。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养殖户称,一件纯羽绒服需要5只鸭子“供毛” 陈哲 摄

“温暖账单”千元预算才“入门”

寒潮天气下,保暖是刚性需求,但今年这份“温暖”的账单格外沉重。

“看了一圈,稍微看得上眼的都要一千五六起步,过去这个价钱能买件很不错的长款了。”在市区一家综合体商场,正在为儿子挑选冬装的市民张女士这样说道。

记者在社交平台注意到,“羽绒服价格过高”成为不少网友热议的话题。评论区中,有人建议选择品质不错的棉服作为“平替”,强调其“既保暖又实惠”;也有网友推荐前往二手交易平台选购,不少羽绒服成色很新,价格却能便宜不少。

为深入了解市场情况,记者分别走访了新街口和仙林的几家线下实体店铺。在询问今年羽绒服价格走势时,有商家透露:“今年鸭子产量有所减少,鸭绒原料价格自然也会跟着上涨一些,相关的羽绒服定价就会比往年要高。”在试衣间隙,柜姐表示:“线上店铺担心库存积压,所以会采用预售,等顾客下单后才开始制作。我们线下店一般备货充足,大部分款式都有现货,随买随穿。”

记者走访发现,一件填充量普通的短款成人羽绒服,出厂价已逼近千元,终端售价自然水涨船高。过去几百元就能买到的主流中档产品,如今在保持同等充绒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已难觅踪影。

鸭绒暴涨不仅带动羽绒服价格上涨,也引发宠物羽绒服价格波动。有定制商家表示,市场上几十元的狗狗羽绒服多半是走量的,绒的品质不会太好。而售价250元左右90白鸭绒的小型犬羽绒服,刚上新一个月销量就达800多件,工厂正在加急补货。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羽绒服店铺里顾客望价却步 实习生潘伊笑 摄

商家囤货减少售卖不讲价

面对来势汹汹的原料“涨价狂潮”,下游服装商家变得愈发谨慎。

“四五百块钱想买到绒子含量高的正品羽绒服?基本不可能,你还是到别家去看看吧。”南京时尚莱迪购物广场一家品牌服装店店主告诉记者,许多有实力的商家会选择提前囤货,“以前一件羽绒服还有40-50元的让价空间,现在基本没戏了。”一些小型厂商也毫不避讳透露,绒价暴涨压缩了微薄的利润空间,为维持销量和生存,部分低端产品可能会出现碎绒或羽丝填充的情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淘宝和京东浏览时发现,与去年相比,同款或类似款式的产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上调。已售500+的品牌纯羽绒服价位大多在1200元至2000元以上,还有一些标价数百元的“羽绒服”需仔细阅读小字,诸如“保暖鸭绒棉服防泼水”之类的就不属于纯羽绒服。尽管商家也会推出促销活动,但折扣力度往往难以抵消整体的涨幅,难怪有网友慨叹:低价位段的“真绒服”已几近绝迹。

羽绒服含绒量越多越保暖?

江苏省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秘书长陆梅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羽绒服含绒量有行业标准,绒子含量要超过90%才能叫“羽绒服”,低于这个标准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羽绒服。

“那是否含绒量越多越保暖?”陆梅表示,并不是。羽绒的品质和绒子蓬松度是衡量羽绒服保暖性的两大指标。例如,同为鸭绒,绒子含量90%的保暖性要高于绒子含量80%的;绒子含量同为90%,鹅绒保暖性高于鸭绒。通常情况下,绒子蓬松度越高,羽绒服保温性越好。羽绒服中的绒子蓬松度会受到服装款式与填充结构影响。里料和面料之间的空间越大,存储的静止空气越多,羽绒服保暖性越好。如果羽绒服绒子填充过多,就会降低绒子蓬松度,减少静止空气存储量,也会影响保暖性。

如何挑选一件羽绒服?专家建议:

首先,学会看标签,重点关注“充绒量”。充绒量越高、绒子含量越高,保暖性能越强。其次,感官体验不可少。选购时用手触摸,感受其蓬松度和回弹速度;轻闻气味,新品不应有强烈异味。最后,避免盲目追求低价。过于低廉的产品很可能在填充物上做了手脚。

校对 朱亚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