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户外巨幕点亮夜空,一场场足球赛事引爆欢呼……江苏将体育赛事从屏幕前延伸至商圈里,创新打造苏超“第二现场”,把球迷的激情转化为消费的动力。从夏天到秋天,一场关于文商旅融合创新的实践正在江苏多地生动上演,以赛事为媒、场景为桥,江苏将观赛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为夜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资料图】

江苏为赛事经济搭建广阔舞台

嵌进商圈,赛事经济点燃多城夜色

华灯初上,江苏多个城市商圈同时响起球迷们的欢呼声。一块块户外巨幕成为连接体育激情与城市消费的桥梁,将赛场内的热烈氛围延伸到赛场外。不同于传统观赛模式,这里没有孤立的体育场馆,而是将赛事直播巧妙嵌入繁华商圈,融合市集、音乐、美食等多元业态,打造出全新的“第二现场”体验。

苏超“第二现场”营造沉浸式观赛体验

“在这里看球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样,大家一起欢呼、喝彩,氛围特别好。”正在南艺后街望鲸广场观赛的球迷张先生告诉记者,“看完球顺便逛逛市集、吃个宵夜,感觉很尽兴。”在南京南艺后街球迷集聚区现场设置了10米宽巨型观赛屏和500余个座位,吸引超1.5万人聚集。同时,现场举办的农产品市集和社区体育嘉年华,进一步拓宽了消费场景的边界。

球赛尚未开始,淮安1415街区的观赛席就已坐满了人,同时沿里运河步道的二十余家美食摊位也早早迎来人潮,十三香、蒜蓉等多种口味的小龙虾供不应求,麻辣鹅、烤肠、炸串销售火爆。火热的球赛搭配上美味小龙虾、冰爽啤酒和丰富小吃,带给观众多倍享受,体育竞技的紧张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在这里完美交融。

记者了解到,自苏超比赛开赛以来,江苏已在432个商业综合体、商场、家电卖场、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等设立高清直播点位“第二现场”,提供免费观赛服务,也为赛事经济搭建了广阔舞台。

流量变增量,消费迎来新引擎

“第二现场”对商圈消费的拉动作用如何?可以通过数据来讲。

南京国展中心HI啤露营集市,“音乐+球赛+美食”多元业态融合的场景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

9月6日,南京国展中心HI啤露营集市,“音乐+球赛+美食”多元业态融合的场景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中间18组长桌椅座无虚席。南艺后街球迷集聚区,苏超“第二现场”有机融合赛事、公益、文化以及沉浸式观赛体验,打造城市足球文化新地标,活动当天现场商户销售额较日常周六增加约87.5%。银杏里球迷集聚区打造“球迷”餐厅主题活动场景,设置双城美食市集,集中展销徐州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及南京老字号品牌,活动当天累计人流量约2万人,带动街区消费约40.26万元。

观众在商圈沉浸式观赛

根据支付平台监测数据,当天,南京重点商圈和商业街区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单位实现交易金额12.3亿元,较上月同期增长5.4%,商场超市类、住宿餐饮类监测样本企业客流量环比分别增长11.5%、10.6%。通过“文商旅体展”多元融合,南京进一步形成成熟的消费场景,线上线下同步引导,有效汇聚客流,促进餐饮、零售、住宿等多业态消费,形成赛事经济带动消费的强劲动力。

除此之外,9月6日至7日苏超第十一轮比赛期间,无锡全市消费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16.9%。9月7日,淮安18家商业综合体和夜经济集聚区当天营业额为3120万元,较8月31日同比增长11%。其中,淮安水渡口万达广场销售额同比增长7%,客流量同比增长13%;淮安区万达营业额同比增长5%,客流量达2.7万人;铂悦汇购物中心销售额同比增长15%,客流量达2.6万人。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苏超赛事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

文商旅体展,“第二现场”场景不断丰富

江苏各地的“第二现场”早已突破单纯观赛的边界,深度融合文化、旅游、餐饮与零售等多种元素,持续推出多元创新的消费体验活动。

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市集,实现体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共鸣

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市集、全民挑战赛和“散装江苏”文创徽章,实现体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共鸣;南京金陵STYLE街区“1块大屏+14块小屏”的15屏同步转播,融合露营、市集、音乐等元素,营造“处处有苏超”的沉浸式观赛体验;紫金钟爱里街区联合品牌推出“十三太保”江苏特调啤酒,巧妙借助地域情感实现差异化营销;国展中心则创新打造“观赛+露营集市+音乐Live”融合模式,成功吸引大量年轻消费群体。有业内人士表示:“设立第二现场不仅直接拉动了夜间客流和销售额,更关键的是增强了年轻人对商圈的认同感,为运营模式创新打开了新空间。”

苏超“第二现场”不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拓展了体育赛事的社会价值——输赢之外,更激活了城市消费新场景。从体育竞技到市集经济,从个体观赛到集体参与,江苏通过“文商旅体展”多元融合,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环节,以赛事为纽带释放消费与文化活力,精准契合当代消费者追求沉浸式、体验式消费的新趋势。

从球场内的呐喊助威到商圈中的热烈互动,从体育的激情到消费的热潮,苏超“第二现场”正在为江苏夜经济注入持续动能,让每一个夜晚都充满想象与消费新可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菁菁 杨晓冬

图片来源:南京市国资委

  编辑:高霞校对:陈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