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丨
(相关资料图)
NO.1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可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纳米标记机器人”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硕研究团队将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邻近标记技术应用于疾病治疗,通过构建一种深红光或超声波响应的工程化纳米酶,成功开发出可对癌细胞精准识别的“纳米标记机器人”。目前,该研究在实验小鼠肿瘤模型和体外临床肿瘤样本中均取得良好疗效。
点评:在癌症的免疫治疗中,体内免疫细胞需接受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对癌细胞发起攻击。但狡猾的癌细胞善于伪装,表面的天然信号非常稀疏。该研究有望为开发更智能、更高效的下一代免疫疗法开辟全新的道路
NO.2 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AI付
据科创板日报消息,支付宝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宣布推出国内首个“AI付”,打通智能体内下单与支付全链路。
点评:面向AI时代,支付模式正在进步,此次支付宝面向智能体提供支付服务,用户可用说话的方式完成下单并支付,这也是行业首次打通智能体内的下单与支付全链路,实现无缝的AI服务体验。
NO.3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目前AI模型难以真正驱动机器人做事
据科创板日报消息,9月11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首次公开现身,参与“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会上,王兴兴谈到,目前数据和模型都是机器人的难点,比如机器人的优质数据如何采集,如何真正提高对数据的利用率。目前AI模型本身的能力也还不太够,没办法让机器人真正用起来,比如AI模型难以很好地控制灵巧手。王兴兴还提到,让AI干活整个领域目前都是荒漠,只是长了几棵小草,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点评:数据与模型的双重瓶颈是当前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痛点。优质数据匮乏且利用率低,AI模型又尚未突破精密控制的难关,导致灵巧手等关键部件难以实用化。这既揭示了机器人从“演示惊艳”到“落地可用”之间存在鸿沟,也提醒业界需回归技术本质,在数据积累与算法突破上持续攻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