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将太阳能板送入太空的想法最初于1968年被提出。它的工作原理与通信卫星类似:太阳能板在地球轨道上运行,通过自身旋转始终正对太阳,能以最佳角度接收阳光;随后,收集到的能量将以微波形式传输到地面的接收站,再转换成电能,并接入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与地面太阳能发电系统相比,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受到的限制更少,发电时间更持久。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深入评估了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采用2050年欧洲电网模型估算了美国航天局提出的两种设计方案——创新型定日镜群与成熟平面阵列——的年化成本和能量捕获潜力。其中,定日镜方案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但具有全天候持续捕获太阳能的更高潜能;而结构更简单的平面阵列技术成熟度更高,能在大约60%的时间内捕获太阳能,而常规地面太阳能板在这方面通常只能达到15%至30%。

总体而言,模型估算,采用定日镜方案可将欧洲电网总系统成本降低7%至15%,取代高达80%的风电与地面太阳能;不过,在某些地区的冬季月份,氢能储存仍将不可或缺。

尽管效率较低,研究人员仍建议同步推进平面阵列方案,因为它的技术成熟度更高,可在更短时间内用于验证并进一步发展太空太阳能技术概念。

研究人员还指出,在太空太阳能真正落地前,仍有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包括无线能量传输的大规模测试、器件在轨组装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