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联达正式发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AI应用报告》,并首次以大模型视角系统梳理招投标领域的智能化路径。
广联达副总裁布宁辉指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体三面”,智能化并非简单的功能升级,而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底座的新范式革命。近年来,从《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到各地实施细则,政策层面不断强调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推广数智技术应用,为行业转型夯实基础。
在招投标场景中,AI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消除市场壁垒,改善营商环境”。传统模式下,文件体量大、评审耗时长、围串标隐蔽性强,而AI凭借对亿级行业知识的学习和推理能力,可有效堵漏洞、提效率、促公平。
为此,广联达依托二十年行业数据沉淀,推出建筑行业千亿级参数大模型AecGPT,覆盖规划、设计、交易、成本、施工、运维、综合管理七大领域,并聚焦设计、算量、交易、进度、物资、安全六大细分场景,实现自动化、分析决策、辅助生成等能力。
面向公共资源交易,广联达进一步打造“AI交易大脑”,以“数据+算法”双轮驱动,汇聚百万级从业者经验池、千万级行业知识库,持续训练迭代,形成“招投标文件解析+智能辅助评标”双引擎。
在招标阶段,系统可提供智能预警、招标文件辅助编制、合规审查等服务,显著提升效率、准确度与透明度;评标阶段,则通过清标、围串标线索分析、资信标智能评审等功能,帮助专家快速定位问题,净化市场环境。
为了让政策咨询更触手可及,广联达还推出场景化智能问答助手“AI交易客服”,内置全国通用知识库及地方分库,7×24小时在线回答法规、流程、案例等问题。
实践层面,贵州率先将AI应用于技术标评审,房建项目5个标段的47份投标文件在1小时40分内完成智能分析,提取139个关键评审点,专家按图索骥,评审时间缩短46%;海南则打造“机器管招投标”,实现资格自动匹配、串标自动识别、评标全程留痕,交易周期由15天缩至5天,投诉量下降七成。
报告认为,未来行业需加快数据标准制定、建立监管沙盒、共建共享知识库,才能持续放大AI乘数效应。布宁辉表示,将继续开放模型能力,与生态伙伴一道,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向阳光、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