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科利耳入华30周年。30年来,这家澳大利亚企业以 “播种 - 植树 - 造林” 的长期主义战略,深度参与中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从引入技术培养人才,到建立康复体系扩大普惠,再到聚焦成人老年群体完善生态,科利耳的中国之路成为跨国企业深耕本土的典范。截至目前,科利耳已帮助超5.5万名中国听损人士重建听力,用行动诠释“长期承诺”的内涵。

2025年7月17日,科利耳成都听力产业中心迎来在华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一行。到访期间,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参观了科利耳成都听力产业中心先进的设施和人工耳蜗生产流程,并现场见证了科利耳全球首创的智能人工耳蜗系统Nucleus Nexa中国用户成功开机。

在科利耳的全球版图中,成都听力产业中心在公司全球供应链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中心的建立,令科利耳成为目前唯一在中国具备完整生产能力的跨国企业。人工耳蜗是终身产品,高可靠性对术后安全和聆听质量至关重要。科利耳以严苛标准和公开数据树立行业标杆。成都听力产业中心具备领先的制造工艺、智能生产线和全球质量监控系统,确保高质量本地生产。每台设备需经100多类、1000多项测试检验,实现“中国智造,质冠全球”。

澳大利亚总理表示,这是一项“澳大利亚对华投资所带来益处的绝佳范例”。“一个澳大利亚的发明,让那些从未听过父母、兄弟姐妹声音的人,第一次听到空调的声音、河流的声音以及鸟鸣的声音,这太不可思议了。”阿尔巴尼斯说道。

今年恰逢科利耳入华30周年,30年来,科利耳一直是中澳医疗健康产业交流合作的深度参与者和推动者,成为澳洲企业在华深耕发展的成功典范。

1978年,科利耳创始人格雷姆•克拉克教授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多通道人工耳蜗,为听损人士推开“有声世界”的大门。自1995年支持中国医院完成了国内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起,科利耳实施了“播种-植树-造林”的长期本土化发展战略。科利耳大中华区总经理李新宇先生表示:“成都听力产业中心是科利耳目前在澳大利亚之外唯一涵盖人工耳蜗系统整个生产链的生产基地,是科利耳践行对中国长期承诺的一个重要体现。科利耳在中国发展的30年中,始终从技术、服务、人才、合作、公益等多个层面入手,深入参与和大力推动本土听力健康事业发展,努力为中国社会和听损人群带来更多福祉。”

在最初的“播种”阶段,科利耳率先将人工耳蜗手术技术和康复理念引入中国,培养了国内第一批手术医生、听力师和康复人才,通过与中国残联合作积极推广语训康复知识,对中国听力健康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至今的“植树”阶段,科利耳与临床机构、各级残联和相关政府部门等共同努力,推动早期有效干预理念深入人心,并积极与公益机构紧密合作。同时,科利耳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手术医生、听力师和康复专业人士,使全国200多家医院能够开展人工耳蜗手术;推广国际先进的“听觉口语法”,为国内1000多家康复机构提供术后康复支持,助推中国小龄听损患者有效干预率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响应本土需求,科利耳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专业服务体系。

科利耳持续将创新成果引入中国,依托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为中国听损人士带来与全球同步的新技术。本次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现场亲见的开机仪式中,用户使用的Nucleus Nexa是科利耳最新推出的全球首款且唯一一款智能人工耳蜗系统,该系统在科利耳成都听力产业中心成功完成开机。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写到:

“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人工耳蜗是澳大利亚引以为豪的发明,通过分享我们的技术和技能,我们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到目前为止,科利耳已经帮助了全球85万人重建听力,其中包括中国的5.5万人。”

另一方面,科利耳还与腾讯、南京理工大学专家及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为成人听损人士开发了适合中文环境的自我语训康复工具利耳听训,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空白。

接下来的“造林”阶段,科利耳将聚焦于帮助更多中国成年及老年听损人群,通过人工耳蜗这一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实现更清晰的聆听体验,助力他们重拾精彩人生。尽管数以千万计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可能从人工耳蜗中受益,但目前的干预率却不足1%。未来,我们将积极携手医疗机构、政府和公益组织,从提升公众认知,到建立完善的成人与老年听力筛查体系和治疗规范等多个领域,全面推动中国听力健康事业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