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近年来上海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扛鼎之作,也是一部在艺术上极为大胆的创新之作。这个红色经典IP的打造特别像一根接力棒,既是艺术的接力棒,也是红色精神的接力棒。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艺术创作领域,需要更多像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既传承上海红色文化,又大胆进行艺术创新的优秀作品。

电影语言为经典注入新的能量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个被不同艺术形式反复讲述而家喻户晓的故事。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这部舞剧电影之所以能取得感人至深的效果,首先要归功于真实历史上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的感人事迹,也要归功于1958年以王苹导演为代表的第一代共和国电影人的精彩首创,还要归功于五年前上海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天才的舞剧改编和演绎。

如今,这个接力棒传到了以郑大圣和崔轶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影人手里,推出了这部创新性的舞剧电影。面对受众不断迭代的审美需求,电影能对已成新经典的舞剧做什么?电影又做了什么?

毫无疑问,目前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对现有舞剧的舞台记录,也不是对1958年电影故事片的翻拍或新编,而是融合了舞台艺术、舞蹈艺术和电影语言的新型的融合艺术作品,电影语言赋予这部红色经典如下几点新的能量。

首先是灵活的镜头角度和运动给了观众多维的视点。

观众不再被固定在剧场座位上,始终等距离地观看舞蹈演员的表演,而是跟着镜头动起来。不仅可以逼近,还可以拉远,不仅可以正面,还可以侧面、背面、上面,甚至环绕起来。灵活运动的摄影机替代了固定的观众席,可以让观众更多维地欣赏到舞蹈的编排之美,演员的表演之美,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传情达意。

其次是特写镜头实现了对细节的捕捉与强调。

不仅是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部舞剧电影的其他正反配角演员,都经受住了摄影机的考验,证明了他们不仅会用肢体表演,同样善于用表情表演。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特写镜头敏锐地捕捉到了演员喜怒哀乐、紧张忧虑、生离死别的丰富表情,也包括一些重要道具,如暴露身份的照片、刻有情报的皮尺、藏有秘密的旗袍针脚等,通过大银幕推给观众,有效传递了重要故事信息和情绪信息,这就是电影语言的赋能。

再次是电影蒙太奇进行了节奏的重构和张弛。

舞剧本身有足够的长度,单纯拍摄一部舞台纪录片就是一部电影的长度,如果以此为基础再增加大量实拍镜头,电影将会变得冗长。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创作人员很好地发挥了蒙太奇艺术的优势,既有对同一个场景的反复强调,也有省略和跳接,通过对节奏的重构,保证了增加内容但依然张弛有度,实现了对原舞剧的超越。

最后是通过虚实结合,影片给观众的想象力以落地的支撑。

电影依托的本是舞剧,是一个靠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示美的艺术,它长于抒情,却弱于叙事。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舞台加舞蹈,是双重虚拟的艺术,和强调真实性的电影结合,最大的好处是让观众的想象力有了可落地的支撑。

观看舞剧,观众需要调动充分的想象力来理解舞蹈艺术的表意,还需要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故事情节,对于舞台艺术和舞蹈艺术来说,往往只能通过写意的方式来不充分地表达。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电影里的实景拍摄部分,通过实景的构建、写实空间里的生活呈现,让环境、氛围和细节落地,给观众的想象力提供了具体的支撑,这些未必是观众意识到的,但确实是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作用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