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车企还在4S店渠道与补贴大战中激烈角逐时,一家名为vala的“房车品牌”正以颠覆性姿态开辟新赛道。2025年8月5日,其母公司51信用卡(2051.HK)正式更名为VALA,宣告全面转型“移动生活”生态,这家曾以金融科技闻名的企业,正用一场从资本到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可能性。

着眼长远,构建未来移动生态

在VALA集团近期的战略布局中,外界关注到其在移动生活新业务上的集中投入。这些资源主要被用于vala车型的底层技术研发、平台能力建设以及市场初步培育等关键环节。可以看出,VALA正着眼于长远未来,以前瞻性的视野推进其在移动生活领域的战略布局。需要强调的是,这类前期投入属于阶段性战略资源配置,并不代表其整体商业模式将走向重资产化。VALA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与平台协同,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的移动生态体系。

据悉,vala的核心收入来源并非标准化的整车销售利润,而是通过“品牌设计 + 内容运营 + 用户转化”的独特方式,撬动了一套全新的变现逻辑。产品由合作主机厂(如北汽制造等)原厂量产,vala则将精力聚焦于前端市场需求定义、产品创意以及渠道建设,既是产品的“设计师”,也是品牌的“内容IP”。这种模式大幅削减了研发与制造支出,同时保留了用户感知度最高的品牌与营销环节,有效避免了大规模资产投入带来的财务风险。其盈利方式更接近于“品牌授权 + 用户运营”模式,产品具备高度个性化设计空间,支持内容创作者、场景共建者对空间进行自由改造,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与传播主动性。

随着vala逐步打通商业模式,后期每一台车的边际成本将被迅速摊薄,单车盈亏平衡点也会随之下探。实际上,从公司名正式更改以及创始人和董事团队的连续增持行为中,市场已经能够清晰看到董事会对这条主线业务的明确押注与长期信心。

车主即渠道:395位共创人撬动7.5亿次曝光

vala的破局关键,在于首创“共创人模式”——一个由真实车主构成的内容生态网络。目前,395位共创人覆盖全国88余城,身份涵盖Z世代创作者、文旅从业者、自由职业者等。他们将vala改装为直播间、咖啡车、亲子营地,通过社交媒体输出原生内容,形成“买车即创业”的微生态。数据显示,vala全网曝光量超7.5亿次,粉丝矩阵达274万,获客成本仅为传统车企的1/3。更颠覆的是,所有前端运营由共创人“众包”完成,vala无需承担4S店、人力与渠道成本,构建起真正的“轻资产汽车运营生态”。

售后“当日达”:社群驱动的快速响应体系

针对非传统车企的售后质疑,vala推出“双通路保障”:软件问题由vala技术团队协调,硬件问题由主机厂提供一对一维保。更创新的是“共创人社群直达创始团队”机制——用户反馈可直达决策层,形成“反馈-优化”短链条。例如,某用户桌板出现裂痕,售后当天即寄送新品。这种由社群驱动的产品迭代模式,不仅提升用户满意度,更构建起高信任度的运营关系。

在新能源车行业陷入内卷的当下,vala以“场景即产品、用户即渠道”的逻辑,走出一条差异化增长路径。从金融科技到移动生活,这家企业或许正在书写下一个时代的造车公式:当汽车从出行工具进化为生活容器,vala已成为“容器设计师”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