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融合与共生,微短剧创新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活动汇聚了横竖屏短剧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深从业者——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出席活动并发言激励短剧行业“更上层楼”!

数字赋能打造沉浸式观剧体验

活动现场,赵优秀分享了听花岛独特的创作理念。他强调:“当我们秉持价值思维,流量便会随之而来。所谓价值思维,就是要重塑外界对短剧的认知。我们一直告诫团队,切不可轻视短剧观众。在创作过程中,要确立高于用户期待的定位,这是我们创作的出发点。”

听花岛能够在短剧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其对创作流程的精准把控。从剧本撰写阶段,团队就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力求打造出引人入胜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注重每一个镜头的构图、光影的运用,力求呈现出高品质的画面质感。演员表演方面,严格挑选演员,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发挥空间,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后期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对音效、剪辑等环节进行反复打磨。正是这种对创作流程各环节的精准把控,使得听花岛的短剧在品质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短剧行业的精品典范。

情感赋能提升作品共情观

在短剧创作中,情感与情怀的融合是提升作品品质的关键。听花岛在《家里家外》中,通过蔡晓艳与继女陈爽的故事,展现了亲情的复杂与美好。从最初的矛盾冲突,到后来的相互理解与关爱,每一步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蔡晓艳的宽容与理解,让陈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陈爽的成长与转变,也让蔡晓艳看到了亲情的希望。这种情感上的相互滋养,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与力量。特别是蔡晓艳在毛衣上续织粉红的举动,更是将亲情的延续与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始终是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行业赋能给予短剧持续发展

短剧行业正摆脱与长剧的竞争对立,朝着携手共进的方向迈进。电影节和电视节上短剧话题的增多,体现了短剧在行业内的崛起。汪俊导演对短剧态度的转变,以及《家里家外》的成功案例,都证明了长剧和短剧可以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的观点,强调了不同剧种共同繁荣的重要性。精品短剧的增加,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短剧艺人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广电、文旅和台积极纷纷下场,共同推动短剧产业链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