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智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数智科技下的学习科学”已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门话题。这一主题的兴起,深受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茗老师所著《从口传到互联网:技术怎样改变了人类认知与教育》一书的启发。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导下,传统的基于印刷时代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数字化课程的兴起,标志着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从纸面教材复述课堂向数字化课程的迁移,更体现在从教师讲授为中心向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深刻变革。教学指导理论也从行为主义获取知识迈向建构主义内在能力建设,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数字化课程框架下,课堂不再是知识传授或课程设计的核心。对于那些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堂上无需再赘述;而对于那些应在毕业后通过自学获取的知识,在大学期间也无需提前教授。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设计者,通过设计“数字化的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学科框架,培养未来持续学习的能力。

一个典型的数字化课程单元,通常由多个环节构成。例如,利用视频资源引入优质内容,结合自主准备或链接至相关知识社区的阅读材料,通过基础知识点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进行理解性与应用能力测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式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理解,而“树洞”交流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帖讨论、交流心得的平台。最后,在课堂环节,教师会根据前面环节的学习数据制定教学计划,进行精准的备课和教学。

这样的数字化课程建立在翼鸥教育的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教学管理系统之上,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的数据反馈和学习活动支持。与传统的翻转课堂模式相比,数字化课程更注重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社群化学习活动的融入。课堂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学情分析、项目讨论、激发兴趣以及师德师能的传承与示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建立LD(Learning Development)中心,邀请媒介设计师、课程专家与教授共同对课程进行设计。这一过程类似于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流程,强调团队协作和持续优化。数字化课程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少教多学、数据驱动、能力培养、过程评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已有一些优秀的数字化课程案例涌现,但大量所谓的“优秀课程”仍停留在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上。这些课程虽然披上了数字化的外衣,但基础架构依然是“教材+课堂+作业+考试”的四件套。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基础知识,而学生却难以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B站等平台上精彩且富有互动性的学习内容。

翼鸥教育ClassIn积极融合“数智科技下的学习科学”,致力于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通过提供先进的在线教学平台和技术支持,ClassIn助力学校和教师构建更加高效、互动、个性化的数字化课程,推动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