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背景

宝钢投产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人多是灾”的观念,并付诸于减员增效,每年将落实减员指标与增加员工工资挂钩,确保了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社会劳动力交流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宝钢建立了专门接收下岗人员的部门。1988年3月,总厂成立“工人交流站”,9月份改名“劳务公司”,1991年2月改名“新事业公司”。新事业公司是宝钢动态劳动管理的中转机构,是总厂劳动力的“蓄水池”,具有调整平衡、培训教育、安置开发的功能。它无条件地接受总厂各单位所有下岗人员,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任务是安置培养富余劳动力,并与劳动管理部门形成“有机整体”,真正起到“中转站”作用。

随着公司发展,新事业公司“中转站”作用逐步减弱,在日常运作机制上也存在以下问题:原进入新事业交流站职工,未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统筹配置的范围,回流渠道不畅通;当交流站不能安排上岗时,职工将面临持续待岗,造成待聘职工思想不稳定、心理落差大、集中管理难。原来实施的解聘下岗到新事业公司职工交流站后,一般在新事业重新上岗,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应改签劳动合同,实际操作中由于职工不愿意,劳动合同改签无法落实,造成实际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文本不一致,存在劳动用工不规范的风险。

为适应公司发展要求,更好满足员工职业发展需求,规范执行《劳动合同法》,2009年,宝钢股份(600019)进一步策划实施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相关方案,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的循环机制,为集团、股份开拓新的事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实现和谐用工。

人力资源储备中心是以实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为出发点,以持续提高职工工作绩效,提升公司竞争力为目标;为职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上岗技能、专业能力提升及视野拓展等培训的管理平台。储备中心通过挖掘岗位资源,为职工提供合适的岗位;通过循环培训为公司战略发展储备人才;形成职工有序流动、资源动态储备的内循环机制,以充分盘活人力资源存量。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人为本,拓展职工职业生涯渠道

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并将人力资源储备中心的职工数量纳入了公司人力资源平衡计划,拓宽配置渠道,统筹安排,是落实宝钢“八个人”工作机制的基本要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职工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和谐发展。

(二)发挥组织配置的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因组织机构变革、精简等原因,使各部门职工数量上产生富余,结构上也会存在不合理,这种状况是人员配置不科学的表现,最终导致劳动效率水平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人力资源储备中心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指导有力的要求,为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搭建了平台。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循环培训,为公司战略发展储备人才,当公司内部产生人力资源需求时,首先经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予以满足,从而畅通股份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的流动渠道,促进职工交流,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三)《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完善待聘人员管理

通过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完善待聘人员管理,待聘人员待聘期间、再上岗后的日常管理全由宝钢股份公司实施,一方面加强职工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加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提高职工工作绩效,需要建立职工内循环机制

原待聘职工管理制度与现法律法规存在冲突,造成原制度难以实施,绩效应用更多的是正激励,职工对绩效结果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岗位危机意识,不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以人力资源储备中心为载体的内循环机制,正是为了加强绩效管理导向,强化绩效结果运用,使广大职工树立岗位危机意识,提高工作绩效,主动适应公司运营效率提高和职工素质提升的客观要求,实现自身价值。

二、成果内容

(一)明确运作管理要求

2017年开始,根据公司深化改革的任务部署,为切实完善和强化人力资源储备中心的各项功能作用,促进储备中心健康有效运转,从而有力支撑宝钢股份劳动效率持续提升,不断保持公司肌体的健康和活力,宝钢股份公司进一步对储备中心运作管理的要求予以明确,具体如下:

1.在劳动效率提升过程中,要充分盘活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用活用好储备中心

人力资源是公司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效使用、价值挖掘对最大程度发挥队伍的整体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效率推进过程中,因机构整合、业务调整、自动化改造等原因,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员从岗位中富余出来;因绩效、身体等原因,也会有一部分人员不适应现岗位工作内容。但他们都是经公司多年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产线工人或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是公司的宝贵财富。因此,各单位有义务充分利用储备中心平台,盘活用好这部分人力资源,让他们在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匹配。

2.储备中心以服务现场为宗旨,实施无缝对接,提高管理效率

储备中心是公司富余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使用的管理平台,以实体化方式运作,以服务现场、为现场“减负”为宗旨,与各单位无缝对接,实施“全天候、无条件”接收。

储备中心的进口是畅通的、是敞开的。各单位应结合生产管理实际、劳动效率提升要求、员工个人情况,确定进入储备中心人员名单,并按流程办理进入储备中心手续,与储备中心做好人员交接工作。各单位“送得出”,储备中心“接得住”,切实为各单位精干主线力量、提高管理效率提供坚实保障。

3.储备中心以维护员工利益为基本前提,积极牵引员工转岗转型,实现职业生涯二次发展

储备中心是公司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和“加油站”,以维护员工利益为基本前提,尊重历史价值,强调员工归属,以提升员工技能、发挥员工特长为出发点,牵引员工积极转岗转型发展。

进入储备中心的员工,设定最多不超过6个月的培训期,并由公司从有利于其转岗转型发展角度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对于积极参加培训的储备中心员工,给予一定奖学金予以奖励,体现激励性和引导性。

同时,在此期间,公司尽可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资源。每位储备中心员工都拥有两次岗位自主选择的机会,“进得来”,也“出得去”,使员工价值在培训和再配置中得到“增值”。对于放弃岗位选择机会的储备中心员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储备中心还是员工转型的稳定器。对于确实存在再上岗困难且愿意协解的,按政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对于符合公司规定,年龄大、转岗难度高、对解除劳动合同存在顾虑的储备中心员工,可以继续选择居家休息;对于有创业意愿的,也可以根据公司规定选择保留劳动关系自主创业。

各单位是公司深化改革的重要执行者,是人力资源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应根据储备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运作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再配置和效用最大化。

(二)明确运作基本要求

在前期形成的《关于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建议方案》的基础上,后续结合储备中心实体化运作的要求,对运作流程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1.基本原则

(1)劳动关系:职工进储备中心,劳动关系不变。

(2)人事关系:职工进入储备中心后,人事关系转至储备中心。上岗后,人事关系调整至拟聘部门。

(3)岗位安排:公司提供的岗位资源由储备中心统一调配。在储备中心期间,结合职工能力、表现以及岗位资源,将其安排到正式或协力岗位。对培训不合格、培训后仍不胜任岗位、拒聘等请情况的职工予以退出。

(4)薪酬待遇:根据职工不同来源,在储备中心不同阶段给付薪酬。上岗后,按照所聘岗位薪酬标准执行。

2.组织机构

独立设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实体组织机构,关系挂靠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职责是:

(1)负责中心人员的思想教育、培训组织、安排阶段性专项工作、有关材料整理、保存等日常管理工作;

(2)负责中心人员的考勤、考核、工资福利发放;

(3)负责中心人员的上岗指导,组织人员参加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内部招聘,推荐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上岗;

(4)做好对各厂部的服务和业务协调。

3.人员来源

(1)战略储备:因公司需要进行战略储备的人才。

(2)岗位精简:因组织机构调整、流程优化、设备改造等原因致使岗位精减形成的富余人员。

(3)身体原因:因个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当前工作负荷的。

(4)绩效原因:工作业绩评价为C或连续两年能力素质评价为3的。

(5)奖惩原因:因公司有关奖惩规定解除岗位聘用的。

(6)其他原因:其他符合《岗位聘用管理标准》规定解除岗位聘用的。

4.运作流程

5.运作模式

6.岗位安排

7.培训组织

说明:薪酬标准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1)通用知识培训原则上控制在三个月,上岗培训时间根据所聘岗位有所不同,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2)战略储备人员若培训考核不合格,则在储备中心待聘。

(3)培训方式可根据人员数量采用网络、视频和集中授课等多种方式。

(4)在储备中心人员,若提出个性化培训需求,视实际情况予以满足。

8.主要分流渠道

(1)补充空缺岗位:将人力资源储备中心人员保有量纳入公司人力资源平衡计划,当公司内部有岗位空缺时,优先从“中心”中挑选专业、技能符合的人员;无合适人选时,再考虑外部招聘。

(2)安排合适岗位:结合协力优化,对部分业务进行岗位重新设置或根据公司加强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形成公司阶段性专项工作,建立公司统一调配的控制岗位,在解决“一代人问题”后,继续协力或取消;对部分确实因身体原因不适合高要求、高负荷的人员,可直接安排到合适岗位。

(3)支援项目建设:支持集团公司新的事业以及股份公司范围的其他单元因新上项目,需要补充人员时,从“中心”中选择项目需要的合适人员予以推荐。

(4)其他:包括鼓励员工自主创业、依据《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等。

(三)加强待聘员工人文关怀

储备中心实体化运作后,对储备中心人员的日常管理任务加大,尤其是在员工队伍的思想教育、培训组织、推荐上岗以及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人员维稳等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在人员进、出储备中心各阶段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如下:

根据储备中心员工日常管理要求及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在储备中心建立独立的党支部,并配备专职党支部书记1人,负责党员队伍管理及员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持续加强待聘员工人文关怀。

党支部在开展党史教育、民主评议党员等规范党员的日常性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开拓资源,推进员工上(转)岗培训工作。根据公司“进现场,走市场”的精神,储备中心把开拓资源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在储备中心的公告栏上面不断更新《储备中心员工上岗(转岗)培训录取情况公告》,大大促进了员工上岗的意愿和信心。针对储备中心“老弱病残”的员工比较多特点,结合新冠病毒的防控要求,党支部为员工建立“健康台账”,同时推出“为民服务”活动,想方设法,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支委成员通过谈心/家访和慰问等多种渠道来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员工的肯定。针对部分不愿意到一线岗位,眼高手低,怕吃苦耐劳的员工,加强疏导和引导。针对极少部分情绪波动大的员工,进行“不稳定因素排查”,同时在不放弃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疏导和引导。同时,通过“青年读书小组”活动、参加宝钢历史陈列馆“传承”演讲活动、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组织户外摄影采风、参加大园区“神箭趣味”比赛等方式,持续提升员工精神状态,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三、成果效果

通过建立人力资源储备中心,进一步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与各单位的充分互动,积极争取岗位资源,真正建立了宝钢股份公司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循环机制,与新事业职工交流站相比,人力资源资源储备中心建立,为员工内部重新上岗创造了机制条件,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人力资源储备中心是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引导员工持续进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优胜劣汰的助推器。强化绩效导向和结果运用,促使职工树立岗位危机意识。

(二)人岗匹配的孵化器。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

(三)战略储备的容纳池。储备并培养支撑公司战略发展的人才。

(四)职工职业生涯的加油站。拓展职工能力与视野,使其实现职业生涯的二次创业。

(五)职工身心健康的减压阀。契合职工需求,转换工作环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