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在市场的持续调整中,新发基金对中小型公募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少公司已开始重新审视其业务模式或产品策略,并做出了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布局安排。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大公司业务的“大而全”布局,中小型公募应采取差异化打法,走精品化、特色化道路。
多家公司今年未发新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有所回升。截至8月15日,全市场新发基金(按基金认购起始日统计)规模达7214.11亿份,去年同期为6537.27亿份。
头部、尾部公募的新发基金成绩大相径庭。华夏基金是今年新发基金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截至目前,今年共发行了39只产品,新发基金规模超过100亿份;易方达基金今年新发基金数量达到34只,新发基金规模超过200亿份。此外,富国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博时基金等头部公募今年新发基金数量均超过了20只,新发基金规模在数十亿份至100多亿份之间。
与头部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型公募。在市场低迷之时,中小型公募新基金发行显得较为困难,发行数量少、募集规模小,甚至不少公司今年颗粒无收。前海开源基金、诺安基金、中邮创业基金、睿远基金、中庚基金、中科沃土基金、明亚基金、华宸未来等30余家公司今年均未新发基金。
一些公司甚至多年都没发行新基金。截至目前,江信基金在过去七年中都没有新基金成立,该公司旗下目前共有9只基金,都是在2017年8月5日前成立的。凯石基金在过去四年中无新基金成立,其目前只有两只基金——凯石澜龙头经济一年持有期混合、凯石岐短债分别成立于2018年12月和2020年1月。华宸未来基金也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新基金成立。
管理规模停滞不前
“不是我们不想发,渠道资源有限,现在要发新基金对我们来说确实太难了。”华南一家小型公募基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新发基金了,该公司渠道人士坦言,去年公司曾发行了一只权益类基金,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最终这只产品也只是“踩线”成立,今年市场不尽如人意,所以公司便不再申报和发行新基金,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现有产品的管理和持营上。
业内人士介绍,管理规模是基金公司经营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管理规模主要来自新发和持营。头部公司持续发行新基金,在已经具备很大管理规模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非货管理规模分别从去年二季度末的10394.36亿元、8124.96亿元,增长到今年二季度末的12093.80亿元、9827.34亿元。
没有新发基金,很可能导致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停止增长甚至缩水。例如长安基金、弘毅远方基金、瑞达基金近一年来均未新发基金,非货管理规模分别从去年二季度末的150.13亿元、12.04亿元、1.11亿元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41.08亿元、5.64亿元、0.88亿元。凯石基金在未发新基金的四年多时间里,管理规模从2020年二季度末的11.8亿元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45亿元。
不过,也有基金公司在没有新发基金的情况下,逆势实现管理规模的增长。华宸未来基金在2022年末的非货管理规模为1.49亿元,今年二季度末其非货管理规模增长至8.61亿元。
此外,近几年公募基金行业产品持续创新,除了管理规模停滞不前,没有新发基金也意味着基金公司错过了产品创新的机遇,失去了利用新产品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探索差异化突围之路
“不少中小型公募连续几年颗粒无收,与近几年的行情以及基金业绩密切相关。”北京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近两年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表现,让不少基民很受伤,再加上震荡的市场,让基金发行遇冷。即便是一些大公司旗下明星基金经理发行的产品都很难卖,有些甚至需要总经理出面寻找资金认购新基金,更别说是中小型公募发行的产品了。”
不难看出,中小型公募长期“一基未发”更多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但也有部分公司是有意为之。“除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对新发基金持谨慎态度,也有基金产品本身已经饱和的原因,虽然说新发基金更有利于基金公司规模的增长,但多数的新发基金与现有产品同质化,在行业新的发展阶段下,我们还是更倾向于不以规模为导向,做大做强现有的产品。”一家中小型公募渠道人士表示。
“根据当前市场环境,中小型公募也做出了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布局安排,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公司也在重新审视其业务模式或产品策略。”一位资深基金市场人士表示,中小型公募正在寻求突围、破局之路。
一位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表示,相较于大公司业务的“大而全”,中小型公募应采取差异化打法,走精品化、特色化道路。“中小型公募需要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做好长期战略规划,并保持定力,逐步形成业务长板。此外,对于无法走出差异化道路的机构,则需要通过专注投研做出业绩,形成品牌效应,打造好口碑,自然可以吸引来市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