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种俗话还是很贴切的。譬如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当时正值小冰河期的明王朝迎来了一连串的变故,李自成的农民军威逼京师,皇太极的八旗军多次劫掠关外,意气风发的崇祯对此疲于应付,最后留下一句勿伤朕百姓一人的遗言后自缢。

继位之初,崇祯一腔热血,一度让人寄予厚望的他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首先,两线作战,疲于奔波


(资料图)

因为粮食产量下降,导致大量的流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铤而走险,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将西北搅得一团乱麻。

东北的女真在经历起起落落之后,随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形成了强大的后金政权,这时候隔着山海关正在和明朝对峙。

为了应付这两个大麻烦,崇祯被搞得焦头烂额,十多年换了十多个宰相,依然未能力挽狂澜。病急乱投医,崇祯眼中出现一个救星,多次大败农民军的洪承畴,被崇祯调入东北,希望他可以抑制满清的崛起。

谁知道,本来寄予厚望的洪承畴辜负了崇祯的期盼,兵败后贪生怕死降清。

本想解决麻烦的崇祯,无意间又制定了另一个麻烦,洪承畴的离开,再也没有一个像样人物可以压制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农民军起死回生,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峰回路转,几经波折,在捣乱黄河以北的明朝行政基础以后,张献忠率军夺取四川,李自成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直捣京师,率领军队团团围京师。

崇祯又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导致朝令夕改,两线作战的明军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军事方针。

其次,文官制度之下,缺乏变通

满清加流寇的明王朝虽然让很多有识之士深感不安,但是自万历天启一来的党争没有因为外患而稍作休息,反而愈演愈烈。

起初,还有魏忠贤的阉党能够压制文官集团,朝堂之上还有可以讨论的余地,但是崇祯一上台就将阉党一派全部一刀切,导致文官完全变成一言堂。

这一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君子动辄抱着祖训以直邀宠,严重的左右了崇祯的决策。

譬如,崇祯曾经和皇太极秘密谈判,被文官知道后,逼得崇祯处死了陈新甲。而李自成也曾经有裂土的要求,但是被大明君臣一口回绝。

谁知道,这一次面临了远比200年前土木堡之战时候更加残酷的现实。此前,大明朝臣还能团结一致,李自成围攻京师时候,人心尚可收拾,又满清多次兵临北京城下,早就分离成多个利益小团体的朝臣根本没有心思在国家社稷上面,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小利益,至于家国大计,那是皇帝的思考范围。

就这样,恁是将崇祯逼上绝路,也将大明逼上绝路,更将华夏大地逼上绝路。

第三,崇祯急于求成,缺乏担当

和其他的亡国之君相比,崇祯接手的不算是一个太坏的烂摊子,相对来说并非无药可医。

但是,少年继位的他没有经过系统的储君训练,以藩王身份继位,随后雷厉风行的处死魏忠贤,导致文官一家独大。

那么弘光、隆武、邵武、永历等政权就不会有,然后明朝的所有力量仍然在皇帝的号召之下可以集结,吴三桂或许会轻装简行的南撤,抑或是仍然坚守山海关,成为李自成背后的一个钉子。满清入关就不会有给崇祯报仇的借口。

这时候天下局势,富饶的江南仍然是明王朝天下,关外还是是满清的力量,河北山西陕西就是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占据四川的张献忠一时半会无法左右局势。

如果这样的局势成立,完全是一个三分天下的局面,明王朝占据江南财赋之地,最富强,满清据守关外,势力其次,李自成最弱,成了夹心饼干,联想以后的作为,在满清入关占林燕云地区,崇祯北伐,明朝大臣就地反水的情况之下李自成被扑灭或者退回陕西,因为力量的消长,李自成最有可能和清朝苟合。

但是不管咋样,明朝是保住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国祚。如果历史真的这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都或许会避免,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大明君臣没有选择这样的路。

而崇祯呢,还以为自己的天子一人,急功近利,根本没有耐心等到好的政策发挥功效,就改变注意,无论是西北还是东北方向,都是这样,最后功亏一篑,眼睁睁的看着大好局势变成不解的死扣子。

以流民起家的李自成以及他的农民军也是大明子孙,和崇祯一样的汉家余脉,表示明王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如果只是急于求成也还好,作为一个君王,你好歹有点担当,但是他很明显缺乏君王的担当,在和李自成谈判的时候犹豫不决,和皇太极谈判的时候做事不迷,最后谈判的人都被文官逼死。

反而,崇祯,也没有出来维护肯做事的人,也不考虑如何压制文官,只是机械的依照自己的想法走。正是这种思路把自己和朝廷一起推到死胡同。

假设,崇祯稍微懂得变通,或者以退为进,那么华夏300年屈辱或许可以避免。历史上,有多次的王朝都城被外敌、流民围困,而转危为安的例子也很多,譬如唐朝的黄巢之乱、安史之乱,两次都是长安失守,皇帝出逃,但是最后都在朝廷军事力量的集结之下完好的击退敌人。又给唐朝延续很多年。宋高宗一路狂奔,虽然看起来不大好看,最少能够保护半壁河山,延续宋朝100多年国祚。

假如,崇祯在李自成围困北京的时候率领众人南撤,然后在东南整治力量,这样中兴明室未尝不可,此后的天下局势就完全不一样。

挽救明王朝的假设

众所周知,南明自始至终一直在因为皇位继承的原因多次同室操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争正统,一堆权臣也因为利益关系原因各有所图,互相拥立一个皇帝争做拥立功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