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口就有个贵州银行,省城还怕没得专家?”一位大伯的父亲把纸币藏在地下,导致钱币严重腐蚀,着急上火的大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家门口的贵州银行南明支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6日中午12点,一位大伯走进南明支行营业大厅,他拎着个白色半透明塑料袋在大厅里左看右看,大堂经理迎上去,他提高手中的塑料袋晃了晃,带着试探的语气问:“你们这里能不能……换‘烂钱’?”

残币。

大堂经理接过塑料袋,鼓鼓的一大包透着花花绿绿的颜色,刚一打开,一股浓烈的酸臭味扑面而来,大堂经理的鼻子止不住抽起来,大伯赶紧解释,“我全部晒过,味道散很多了,手也拿得起了,可以换不?”见大伯有些着急,为不影响其他客户办业务,大堂经理把他请到旁边办公室坐下。

运营主管邹启泽从营业室里走出来,他简单查看了塑料袋里的钱币,皱巴巴、脆生生的,有的断成几截,有的四面都残缺了。邹启泽拿起其中一张纸币,背面桂林山水的图案倒是齐全,左下角数字“20”只剩上半截。

这个90后的小伙子先安慰大伯:“您先别着急,我们会按照规定兑换,尽可能挽回您的损失。”然后转身对大堂经理说,“发霉、腐烂,是特残币,请贺晓和童荣荣来一下。”

邹启泽是在岗多年的“老”运营主管,对付残损币有办法。“兑换残币最重要的就是完整度,相比之下,脏、皱都是次要的,要把残币的面积一张张测量出来。”

银行工作人员为客户清理残币。

邹启泽坐镇,一边指导两位同事清分钱币,一边和大伯聊天,让他放松心情。童荣荣先鉴别初核,贺晓再复核,她们小心翼翼地将腐坏的纸币一张一张分开,分门别类放好,再用“残损币兑换机”进行衡量,确定兑换额度。

大伯见两个同事认真的样子,才渐渐往椅子上靠下来,端起水杯和邹启泽聊天。

“当时老人家把砖头移开,刨出一个塑料袋包着的四四方方的包裹,要我帮他数钱,我才知道他存钱的事情。”

原来,大伯今年60岁,在贵阳市南明区生活,老父亲已过90岁,住在开阳老家。几天前,大伯去开阳看父亲,才知道父亲近几年特别热衷在后院种瓜豆的原因。

“搞半天是赶场天都拿去卖了,还把钱埋在地下。”大伯说,他当时看到那包又潮又烂的钱,哭笑不得,又不敢多说一句。“老人家听我说怕换不到,着急得眼泪婆娑。”

大伯把钱带到开阳县某银行,兑换了几乎没有腐坏的5万多块钱,顺便开了银行卡把钱存好,剩下腐坏特别严重的,对方请大伯一周后再来兑换,“他们专门换‘烂钱’的人休假了,说是要‘专家’才敢处理这些剩下的。”

因为老父亲特别着急,大伯把残损币晾干后就带到贵阳来了。“我家门口就有个贵州银行,省城还怕没得专家?”他离开时安慰父亲,但到底能不能换,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

时间一点点过去,花了3个小时,工作人员终于将全部残币清理、鉴定完毕,除去几张破损严重无法兑换的钱币,其余残币全部兑换成功。当柜员将崭新的3840元现金递给客户时,大伯脸上终于浮出笑容,给邹启泽3人竖起了大拇指。

南明支行党支部书记郝荣萍介绍,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已成为全行员工的工作标尺。

“南明支行的员工七成是90后、00后,支行党支部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带群建、带团建,鼓励一线员工重实践、建新功,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郝荣萍说,“为民办实事是我们的服务宗旨,群众的口碑就是我们的奖杯。”(文/图 桂银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