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5月15日电(记者舒畅 胡晨欢)沿盘旋山路穿过竹海、峡谷与溪流,抵达四面环山的茅排乡。
弟弟不在家的时候,程良国时常坐在家门口、斜对着街道,门楣上是“家和万事兴”的春联横批。程良国双手交握放在大腿上,左手指腹时而摩擦右手指关节,显示他并没有睡着。弟弟进门时,他循声转转头。
(资料图片)
今年74岁的程良国7岁时因病失明,弟弟程海国小他5岁。在江西省抚州市这个偏远的乡镇,人们大都认识这对互相陪伴了60多年的兄弟,熟悉这样的画面:弟弟走在前面,哥哥跟着,左手搭在弟弟肩膀上,右手有时拄一根竹杖。
5月11日,程海国和程良国在茅排乡散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60多年前,兄弟俩也是这样一前一后,帮母亲砍柴、砍竹,补贴家用。分工很明确:弟弟力气小砍不动,负责定位;哥哥看不见,但力气大,负责挖、砍,再把柴火、毛竹、沙树、竹笋扛在右肩上背下山。
少年时期,兄弟俩也有过争执。时隔多年,程良国说记不清个中缘由了,时而说是弟弟不听话,时而说是自己看不见,心情烦躁。
在程良国的记忆里,那是最难捱的日子:一家人住在海拔高、雨天漏水的木头房子里,家里穷,时常吃不饱,弟弟常带着他上山挖竹笋。程海国说,一天能挖四五十斤,挖来做成笋干,大部分背到山下卖掉。程良国自认比弟弟更调皮也更善辩,因此买卖时他负责谈价格。
茅排乡毛竹资源丰富。茅排乡茅排村村支书吴丽红说,除了卖整根竹子,程良国也会把竹子抵在墙角,摸索着削成竹片,扎成捆卖给加工厂。
5月13日,程海国(左二)带着程良国去附近的集镇买衣服。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一个人在家时,程良国用手熟悉各种竹具的构造、竹篾的粗细,学会了削竹篾、编竹具。弟弟去农田摘菜用的竹篮、淘米用的簸箕,都是出自他的手。程海国的儿子程贵平说,大伯的手特别巧,还会把竹子削成绑粽子的细条,端午节还会包粽子。
程海国也曾外出务工,但心里还是放不下哥哥,外出打工最长的一次就一个月。十五年前,母亲去世后,他想能照顾哥哥的人又少了一个,没有再外出。
在家门口这条街上,两人搭肩而走如今更多是种习惯。程良国已经很熟悉这条街,有时也自己拄着竹杖走几步。更多时候,两人相对坐在家门口,话并不多。程海国每天下午五点多做晚饭,程良国六七点就睡觉,十二个小时后起床。弟弟帮他找好衣服,他自己穿衣、如厕、洗漱。
白天,坐在家门口的程良国虽然大多时候沉默安静,但邻里路过同他说话时,他时常笑起来,脸上岁月的沟壑延伸得更长。如今,程贵平和妻子与父亲、大伯同住。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两位老人能一直身体健康。